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类型与功能
在真核生物中,DNA 并非以裸露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核中,而是高度有序地缠绕在组蛋白八聚体上形成核小体(nucleosome),进一步构建染色质(chromatin)结构。组蛋白并非仅为DNA提供物理支架,其本身也承担着复杂的调控功能,尤其是通过多种翻译后修饰(post-translational mo
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在干细胞生物学及胚胎发育中的作用
在生命的起点,细胞如何从一枚受精卵分化出无数类型、各司其职的细胞,是现代发育生物学的核心问题。近十年来,组蛋白翻译后修饰(Histone Post-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, Histone PTMs)逐渐显露其在干细胞命运决定和胚胎发育中的关键调控作用。聚焦这一前沿领
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分析技术
组蛋白翻译后修饰(Histone Post-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, Histone PTMs)是表观遗传调控中的核心机制之一。乙酰化、甲基化、磷酸化、泛素化等修饰可发生于组蛋白尾部的赖氨酸、精氨酸或丝氨酸残基上,显著影响染色质构象,从而调节基因的表达状态。研究发现,
组蛋白修饰在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
人类基因组项目揭示了我们的遗传蓝图,但仅有DNA序列并不能完全解释细胞命运的复杂性。不同组织中携带相同基因组的细胞,却执行着迥异的功能,这背后的关键就在于——表观遗传调控。其中,组蛋白修饰(Histone modifications)是最核心、最动态的一种调控机制,对基因表达
CUT&Tag技术的优缺点全面分析
随着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深入,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染色质可及性与蛋白-DNA互作的精细调控机制。在此背景下,CUT&Tag(Cleavage Under Targets and Tagmentation)技术因其低背景、高灵敏度和低细胞需求等优势成为替代ChIP-seq的选择。然
标准CUT&Tag实验流程
CUT&Tag(Cleavage Under Targets and Tagmentation)是一种新兴的染色质分析技术,凭借其高分辨率、极低背景以及对细胞数量需求小的显著优势,取代ChIP-seq成为表观遗传研究的主流方法。该技术通过Protein A/G融合转座酶Tn5介导的原位切割与
高通量泛素化蛋白组学的优势与当前挑战
泛素化(Ubiquitination)作为最重要的翻译后修饰之一,广泛参与细胞周期调控、DNA修复、信号转导与蛋白质降解等生物学过程,是维持细胞稳态与调控信号通路的核心机制。然而,泛素化修饰具有低丰度、动态变化快、链型复杂等特点,长期以来难以实现系统性和高分辨率的检测。传统方法多局限于低通量或特定蛋
泛素化蛋白组学中的数据可视化工具推荐
在泛素化蛋白组学研究中,如何将庞杂的质谱数据转化为直观、可解释的图像,是揭示泛素调控机制的关键步骤。可视化不仅是科学交流的利器,更是推动发现新型调控路径和生物标志物的重要工具。随着分析方法的不断进化,越来越多专为泛素化蛋白组学优化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应运而生,从基本的定量热图到复杂的调控网络图,都在帮助
如何选择合适的泛素化蛋白质富集策略?
泛素化(ubiquitination)作为一种关键的可逆蛋白质翻译后修饰,在细胞周期调控、蛋白质降解、DNA 损伤修复、信号转导等多条生命活动路径中发挥核心作用。研究泛素化的深度与精度,往往依赖高效且选择性强的富集策略。不同的实验目标、样本来源和研究深度,对富集方法的要求大相径庭。如何选择合适的泛素
使用LC-MS/MS进行泛素化蛋白质定量
泛素化(ubiquitination)是细胞调控中的关键蛋白修饰方式,涵盖蛋白质降解、信号转导、细胞周期和DNA 损伤响应等多种重要生理过程。然而,如何在复杂体系中精确、灵敏地定量泛素化蛋白质,仍然挑战巨大。使用 LC‑MS/MS(液相串联质谱)进行泛素化蛋白质定量,已成为研究该类修饰的关键技术手段